在校办农场的难忘时光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马玉太

我是三明一中“文革”后1971年春季入校的首届高中生,1972年底应征入伍离开学校。我在校学习时间不长,但在我的人生中却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记忆,在校办农场那段难忘的时光,就是其中的一页。

我入校时,学生按部队建制编班,我被编入一连三排。连长裴传英,指导员沙受荣;班主任先后是叶素青、陈国雄、黄幼华;语文老师叶素青、陈国雄;数学老师张柏英、廖承华;物理老师沙受荣、黄幼华;政治老师裴传英;英语老师张世芳。班长是路梅,我承蒙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先后担任班委、团支部委员、民兵排长。次年,一连三排改称高二(3)班。在校期间,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到校办工厂学工业知识,到校办农场学农业知识。

三明一中校办农场的历史背景与20世纪60年代末毛主席发出的“五七指示”密切相关。这一指示的核心是要求干部、知识分子通过体力劳动“改造思想”,防止脱离群众和滋生“资产阶级思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明一中成立校办农场,旨在让师生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接受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培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1972年3月,我们班全体同学在黄幼华老师带领下与高二(4)班同学一起进驻三明一中校办农场学农。农场位于三元区中村乡南坑大队牛岭,离学校约15公里。我们在这里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也培养了奋斗精神。

当时,我们在农场的劳动生活丰富而充实。劳动内容方面,师生们参与多种农业生产劳动,如开垦梯田、翻地、播种、育秧、浇水、施肥、收割等。我们还从事一些副业生产,如种菜、砍柴等,以弥补农场的生活需求。此外,师生们自己动手建造了宿舍、仓库、厨房、食堂等设施,为农场的长期运作奠定了基础。有一天,路梅和王爱华同学为了给农场菜地扎篱笆墙,上山砍竹子,直到日落西山还未归营,黄幼华老师心急如焚,组织同学们打着手电和火把进山寻找,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找回了二位同学,大家虚惊了一场。

农场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我们男、女同学分别住在自己建造的干打垒宿舍里,睡的是上下床大通铺。饮食方面,吃的大多是自己种植的蔬菜和自带的大米,菜品相对简单,偶尔能吃到肉类。有几次,我和王国伟、林树生同学到离驻地较远的地里翻土、烧草木灰积肥,中午不便回食堂吃饭,炊事班王爱华同学便把饭菜给我们送到田头。饭菜很简单,但吃起来有滋有味,至今还回味无穷。农场的娱乐活动较少,劳动之余师生们会在一起讲故事、唱歌、做游戏,缓解疲劳。

在农场期间,师生们实行半工半读的模式。虽然劳动占据了大量时间,但老师们仍抽出时间为学生授课,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还结合农场实际,传授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这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实用性。

校办农场作为三明一中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学校特定时期的办学历史和师生们的青春记忆,见证了学校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成为学校80周年发展历史中一段独特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1月07日 10:4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