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味道与高品质双向奔赴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盒马十年深耕“数商兴农”

让好味道与高品质双向奔赴

查睿

超大“大海蓝”直径可达35厘米。

水果莲子基地,既是产地,也是当地的生态风景区。

在绣球盒马村工作的花农。

在盒马门店,各色绣球已成花海。

盒马门店的水果莲子。

文/查睿

6月清晨,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的“奶奶侨助工坊”已是一片忙碌。年过六旬的奶奶们熟练地剥开一颗颗饱满的莲蓬,清甜可口的鲜莲子便落入手中。这些莲子将在数小时后,通过盒马的冷链系统,出现在北京、广州、武汉等地消费者的早餐桌上。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蒙自,蓝莓基地的农户正迎着晨露采摘最新一茬果实,这些果径达18毫米以上的蓝莓,36小时后便能装上上海市民的果盘。

这背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农业变革。首家门店开业以来,盒马始终以“新鲜”为核心,不仅重塑了城市消费者的生鲜消费习惯,更悄然改变着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打造“盒马村”这一创新模式,盒马将零售终端的需求反向传导至田间地头,推动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跃迁,走出了一条“以消费促生产、以科技助农业”的新路径。

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田

“盒马村”并非行政区划,而是盒马与产地共建的数字化农业基地。它不只意味着产品供应,更是一整套从种植、加工到物流、销售的全链路升级。自2019年首个“盒马村”在四川丹巴县八科村落地以来,全国已有超百个村庄加入这一网络,覆盖果蔬、禽畜、水产等多个品类。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鸡”曾是藏在深山的地方土鸡,因缺乏品牌和标准,长期滞销。盒马介入后,不仅帮助当地建立标准化养殖、屠宰和冷链物流体系,还推动其获得“圳品”认证,打造高端品牌形象。2022年,七百弄鸡销量同比增长300%,带动20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1476元。同年,“大化盒马村”正式挂牌,成为当地农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事件。

类似的故事也在杭州上演。莲谊农业负责人洪智浩最初仅拥有50亩果莲基地,因鲜食莲子上市集中、人工紧缺,销售一度受限。盒马不仅提出“奶奶工坊”模式,吸纳周边60岁以上老人参与采莲、剥粒,还帮助其建立标准化加工流程和品牌体系。如今,基地总面积扩大至3000亩,年销售收入预计达1500万元,200多名“奶奶”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2021年,临平盒马村揭牌,被誉为“最暖盒马村”。

事实上,盒马并非简单采购农产品,而是深度参与产地的供应链改造。从品种选育、种植技术、采收标准到包装设计、冷链物流,盒马将城市消费者对“新鲜、优质、安全”的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农业标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重构订单农业供应链

传统农业常面临“种什么、卖给谁、何时卖”的不确定性,导致“丰产不丰收”“滞销伤农”等问题频发。盒马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在云南红河州的蓝莓基地,盒马从2018年起便与农户深度合作,根据消费者反馈,确立“大、脆、甜、香”四大核心指标,指导基地定向种植。六年间,基地迭代20个品种,最终筛选出5个最优品系,亩产达1.5吨。更关键的是,通过错季种植与冷链运输,云南蓝莓的尝味期从传统的3~4个月延长至11月至次年6月,实现了全年稳定供应。

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极大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同时,盒马依托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实现从产地到门店的全程可视化管理。一颗蓝莓从云南采摘到上海上架,仅需36小时,全程冷链不断链,确保极致新鲜。这种高效、透明的供应链,不仅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也倒逼产地提升管理水平。

此外,盒马构建了独立的全球集采网络,直接对接源头基地,减少中间环节。从山东蔬菜、云南鲜花,到挪威三文鱼、新西兰奇异果,盒马采购团队深入一线,推动全球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与规模化。这种“买手制”模式,使盒马不仅能获取独特、稀缺的高品质商品,还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让利消费者。例如,盒马推出的18毫米、22毫米果径蓝莓,售价仅为国际品牌的一半,却凭借品质赢得市场,销量迅速翻倍。

让农业更有“温度”

盒马的创新不止于供应链,更体现在对农业技术的持续投入与社会责任的践行。

在技术层面,盒马推动智慧农业落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对土壤、气候、病虫害的实时监测与精准管理。在“上海盒马村”建设中,浦东新区航头镇正构建从数字化农业基地到生鲜产业基地的全链路体系,探索都市近郊农业的现代化路径。

而在消费端,盒马发起“丑蔬菜项目”,打破传统农产品“以貌取食”的偏见。那些因石子阻碍而长成“两条腿”的胡萝卜、形状奇特的番茄,虽外观不规整,但营养与口感丝毫不差。盒马以5至7折的价格销售这些“丑可爱”蔬菜,既减少了食物浪费,又为农民开辟了新销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14%的粮食在收获后至零售前损失,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盒马此举,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商业向善”的实践。2019年,盒马推出“高山鲜”品牌,利用高海拔地区气候优势,为城市消费者提供错季蔬菜。同时,每售出一份高山蔬菜,平台自动捐赠2分钱,支持“慧育中国”儿童早教项目。这一“消费即公益”模式,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参与社会价值创造。

疫情期间,盒马发起助农行动,帮助山东、湖北等地销售超2000吨滞销农产品,许多村庄因此接入盒马体系,转型为“盒马村”。这种应急响应能力,凸显了其供应链的韧性与社会责任感。

十年来,盒马始终围绕“新鲜”这一核心,不断延伸新零售的版图。它不仅是零售商,更是农业的“连接者”与“赋能者”。通过“盒马村”模式,将分散的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化产业链,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走向“按需生产”,从“粗放种植”迈向“精细管理”。

目前,全国已有超百个“盒马村”,其中近半数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农民收入的提升、乡村产业的振兴与消费者餐桌的丰富。

更重要的是,盒马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认知。它让人们看到,农业可以是高科技的、可持续的、有温度的。一颗莲子、一只土鸡、一盒蓝莓,不仅是商品,更是城乡之间情感与价值的纽带。

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消费理念的持续升级,盒马将继续深化“数商兴农”战略,探索更多农业创新模式。无论是推动有机农业、低碳供应链,还是拓展预制菜、植物基食品等新赛道,盒马的目标始终清晰——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健康美味,让更多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9日 23:1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