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保单”撑起“防护伞” 推动温州农业迈向“知天而作”

本报记者 王爱静

进入梅雨季节后,持续的降雨导致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不少成熟的杨梅因雨水冲击提前掉落,采摘工作被迫中断,果实品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浙江文成珊溪镇杨梅种植户朱大伯虽觉惋惜,却不慌乱。

“有了天气保单替我们兜底,损失减轻了不少。”朱大伯对记者说。原来,他通过杨梅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当天就获赔了3.12万元。

杨梅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是指在杨梅采摘期内遭遇连续降雨或高温天气,梅农可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标准获得约定的赔偿。

这场以“天气指数”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创新,正悄然改变着温州农业的面貌,推动其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向智慧化“知天而作”坚实迈进。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传统定损存困局

近年来,温州气候呈现显著异常特征,寒潮、暴雨、强对流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多项气象数据打破历史纪录,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据统计,今年1-5月,温州农险赔付金额已达7422.68万元。

因温州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杨梅等种植物大多依赖人工查勘定损,效率低下且争议较多,成为制约保险发展的难题。2020年台风“黑格比”登陆后,温州农险查勘队伍耗时一周才完成初步定损。2023年底的乐清柑橘冻灾中,农险查勘小组需逐户实地丈量受灾面积,从报案到赔款用时数十天。

“农业保险与气象服务协同创新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温州市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创新破局

不断深化“保险+气象”协作机制

天气指数保险的诞生改写了传统农险“定损难、理赔慢”的局面。它将气温、降水等气象指标与农作物损失科学关联,当指标达到约定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跳过复杂的人工定损环节,能有效缩短理赔周期,加速农户灾后复产。

例如,人保财险温州市分公司的杨梅降雨气象指数保险以5毫米降雨为触发条件,2024年杨梅采摘期,1946户梅农凭气象数据获赔721万元。国寿财险温州中支的茶叶低温指数保险以0.5℃为界,2024年寒潮赔付平阳、龙港茶产区22户次,涉及茶叶种植面积1596亩。

“传统农险定损靠‘人嘴说’,现在靠‘数据算’。”温州市保险行业协会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据介绍,温州对天气指数保险的探索始于2016年。当年,太保产险温州分公司率先落地枇杷低温指数保险,从第一单承保面积几十亩到现在承保面积逾5000亩,基本覆盖永嘉县全部枇杷种植区,累计赔付达953万元。

近年来,温州加速研发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人保财险温州市分公司油茶热带气旋风力气象指数保险在苍南落地,实现“风速数据触发即赔付”,该分公司的紫菜养殖玻璃钢插杆设施热带气旋风力气象指数保险则将保障领域延伸到海洋种植。太保产险温州分公司创新推出糯米山药气象指数保险,将温度、风速、干旱三个风险因子纳入同一保障体系。

截至2024年,温州已形成覆盖茶叶、杨梅、枇杷、羊栖菜等11类特色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体系,累计赔付超6600万元,覆盖农户逾万户。

温州还不断深化“保险+气象”协作机制,推动气象监测网络与农险服务网格有机融合。2022年温州持续高温少雨,人保财险温州市分公司以旱情预警等级为阈值,在政府发布干旱蓝色预警后,迅速支付100.2万元“干旱指数保险”理赔款。2024年台风“格美”4次触发巨灾赔付阈值,温州巨灾指数保险共保体赔付超1680万元。其中,平安产险温州分公司12分钟内即完成首笔赔付,6家承保单位第一档赔付金210.056万元均在3小时内完成支付,展现了高效的系统性风险补偿能力。

从枇杷园到杨梅林,从茶山到滩涂,再到覆盖全域的系统补偿,温州的一张张“天气保单”,为万千农户撑起抵御气候风险的“防护伞”。这场深刻的保险创新实践,正在瓯越大地生动描绘“知天而作、以‘险’治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通讯员张箐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 汪世军 乔川川)


(乡村责编:拓荒牛 )